A股反复“变脸”,机构抱团屡受重创,这次是调整还是瓦解?

春节前,大家都觉得牛年牛市,股市持续上涨,不少人都做好了All in 的准备。

春节前,大家都觉得牛年牛市,股市持续上涨,不少人都做好了All in 的准备。

没想到,股市在年后直接变脸,冲高回落后,开始震荡下跌行情。

在这波行情中,抱团股反应剧烈,持续下挫,白酒、消费、新能源、军工、半导体曾经火热过的板块纷纷不灵了!

基民、股民们不禁疑惑抱团股是调整还是彻底瓦解?该进去抄底还是赶紧逃离?

目前形势不够明朗,各方言论争议极大,不如看看A股历史上的抱团行情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瓦解的?寻找一些新的启示。

抱团股主要是指多家机构投资者集中加仓一只股票或者一个板块,并持有一个板块接近甚至超过30%。

之所以会出现机构抱团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优质标的比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机构的资金庞大,无法做到像散户一样快进快出,业绩压力又紧迫,就导致了众多机构跟风买入当前市场中的优质股票,从而导致机构抱团的现象。

在A股中有4次明显的抱团行情,分别是金融抱团、消费抱团、科技抱团,以及这轮的核心资产抱团。

金融抱团的时间集中于2007年~2010年,上证从998.23后,飙涨至6124.04,多年未见过的点数了。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汇改,放弃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开始升值,大量资本涌入国内。

热钱涌动、股市暴涨,货币和信贷快速扩张,金融板块的业绩持续增长,2006年~2007年实现了翻倍增长。

机构闻风而动,快速配置金融板块,业绩也随股价疯狂上升,直到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金融板块受冲击严重,抱团几乎在崩溃的边缘。

此时,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又为金融板块输血,面临瓦解的抱团迅速集结。不过2010年,金融抱团还是瓦解了,机构又找到了“新玩具”。

消费抱团的时间集中于2009年~2012年,当时经济危机刚过,食品饮料和家电已经有两位数的增长。

机构果断放弃了短期无望的金融板块,积极拥抱了消费板块。照理来说,吃喝用度不可能需求突然增加,所以此轮行情基本来源于通胀。

这次机构抱团的核心仍然是白酒,最后崩塌也是因为白酒,历史的轮回总是这么相像。

受到白酒“塑化剂事件”以及遏制三公消费的影响。白酒行业进入寒冬,消费股的抱团开始瓦解。

科技抱团的时间集中于2013年~2016年,这次的战场是创业板,受到智能手机销量大爆发,4G时代的开启,创业板从低潮期翻身。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消费的习惯,智能手机、4G、手游等行业开始迅速发展,大批机构潜入布局。

互联网的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火热的并购潮,共同带动了创业板业绩的飞升,机构抱团的助推下,创业板指从1000点左右,涨到4000点。

并购重组政策收紧,互联网红利消退,科技抱团瓦解,机构又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只留下小散们哭天喊地又无能为力。

核心资产抱团主要是以消费+医药+科技为主线的核心资产,也就是各个行业的领头企业。

消费又以茅台为核心,这轮的行情被定义为了消费升级,当然也少不了背后的通胀。

医药不难理解,新冠疫情是重要的契机,医药股业绩飞升,自然进入了机构的法眼。

半导体、新能源、光伏销量高增,业绩增长迅速,时不时又能爆发大新闻,备受机构青睐。

春节之后,核心资产暴跌,最近如此反复的行情,不得不怀疑是机构潜逃前的准备动作。

事实上,机构抱团行情都会瓦解崩塌,在真正瓦解前假动作总会特别多,只有把握住决定行情的真正因素,才能在上蹿下跳的指数面前,不那么迷茫。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