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中国医药创新十年发展后,任晋生对未来趋势提出6点思考

本文编辑自——2024年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先声药业创始人、董事长任晋生主题演讲。

本文编辑自——2024年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先声药业创始人、董事长任晋生主题演讲。

撰文| 晓琴

编辑| 芳晨

剑桥大学商学院院长纪廉教授在《趋势2030》的言论仍然掷地有声:当我们意识到已经失去对环境的控制,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对失败的焦虑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损失,而不是聚焦机会和胜利。而这是一种错误的习惯性病症“损失厌恶偏见”。

但越是关注机遇而非不利因素,就越能成功应对当下及未来的各类挑战。

医药行业同样如此,当下各种复杂因素叠加,产业有可喜变化,亦有不少挑战,从业者都在担心眼中“失”光,也都在竭力寻找“光之所在”。站在当下时间节点,大家迫切想要知道,中国医药创新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当下的各种挑战?

4月25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指导,E药经理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主办,创百汇承办的以“创领共生·聚薪成炬”为主题的2024'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上,先声药业创始人、董事长任晋生以《中国创新药未来趋势探讨》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我们过去常说,应多了解、研究、跟踪全球的领先趋势。今天,中国创新药从业者正深度参与全球的创新大潮中。我们除了不断学习和紧紧跟随未来趋势,更应努力成为未来趋势的一部分。”这位行业资深人士一如既往,给出了掷地有声的见解。

中国医药创新十年进化与挑战

过去10年,加快审评审批、医保国谈、18A、转型、集采中标、A+轮融资、加入ICH、一致性评价、MAH、对外授权……多个关键词萦绕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不少让人振奋的进化和改变。

一是药品市场总规模变化,中国药品总支出明显攀升。更重要的是,数据稳健增长的背后,实际上是仿制药收入和创新药收入结构重塑的过程。

二是国内创新药占比发生变化。2015年占比仅为5%,2021年占比上升至约11%。不过,与美欧等成熟市场平均占比超过60%相比,我们依然存在大幅提升空间。

三是创新药融资总额变化,在2014年-2023年期间,前5年投融资总额400亿美金,后5年1122亿美元。2020年在达到高点后,2023年开始产生大幅回落。在任晋生看来,现在虽然客观的说正处于“资本寒冬”,但是已经到了“待回升”的节点,对未来充满乐观和期待。

四是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及临床申请数量变化,如前5年有25个批准上市的产品,后5年有99个批准上市的产品,数量明显攀升。在IND申请方面同样如此,前5年672项IND申请,后5年攀升至2393项IND申请。“所以我完全不认同我们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有‘躺平’的可能性,大家还是特别努力,特别有奋斗精神。我们今天的投入,就是赢得未来的比较优势。”

五是创新药对外授权及海外引进数量发生了变化,对外授权前5年有26项;后5年共有702项。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数据在2022年-2023年之间出现了一个交叉点,过往以海外引进项目为主,而今对外授权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引进的数量。“毫无疑问,这一变化给国内创新药的创业者都带来了信心,说明‘班级’里面的前几名‘同学’做得不错,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任晋生表示。

基于这几组强有力的数据,任晋生给出了中国医药行业过去10年进化的几点结论:一是中国仿制药、创新药规则和标准快速与欧美接轨;二是集中采购等政策塑造仿制药、创新药此消彼长的市场格局;三是中国创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人才密度大幅度提升;四是加快审评审批、医保周期缩短等政策功不可没;五是有关创新药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形成中。

不过,纵有不少可喜的变化令人振奋,但站在当下时间节点,同样挑战丛生,任晋生指出了中国创新药仍面临的四大挑战:一是项目同质化和内卷化严重,存在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医保定价过低,部分创新药定价仅为国外的3%-5%,创新投资回报不及预期;三是创新药获批后,进入医院的“最后一公里”仍耗时费力,尚未完全打通;四是资本市场低迷,风险投资规模大幅萎缩,IPO通道受阻,投资者信心不足。

中国创新药6大未来趋势

在这场中国创新药从业者深度参与全球的创新大潮中,如何更好把握趋势完成蜕变?

趋势难以预测,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任晋生基于当下对行业的洞察,做了6点趋势预测:

一是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未来10年有望增长3-4倍。

根据麦肯锡报告,创新药中国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50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5000亿元。创新药占药品市场规模的份额从2022年的12%,预计2030年增加到30%左右。

按此推算,未来10年仿制药市场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但是创新药市场规模增长3-4倍,极有希望保持15%-20%的年增长率。

因此,任晋生认为,创新药需求端十分稳定,不受房地产等产业的拖累,这是创新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悲观,有充分的理由和多种证明表示,未来有着巨大的增长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合力必将形成。

国家政策层面也正在对生物医药创新给予全链条的支持。对于当前我国创新药面临发展质量不高、市场预期不稳等问题,从研发、转化、准入、生产、使用、支付各环节营造鼓励生物医药创新的制度环境。具体来看,一是源头创新能力弱,创新药研发仍以跟随、模仿为主。二是研发同质化现象明显。三是政策协同不足,创新药研发、审评审批、配备使用、定价支付等环节较多,价值评估体系不同,政策取向不一致,未能形成促进创新药发展的政策合力。四是创新回报不及预期,我国医药巿场规模大但创新药占比较低。五是投融资支撑力度较弱,投融资规模下滑,影响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对此,任晋生建议,如针对性出台系列政策,可形成政策合力,将快速提振行业信心,恢复投资者信心。他强调,美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占全球的近50%,关键因素之一是“创新药研发高投入高回报”的机制设计。“我们不应全盘照搬,但有必要选择性学习借鉴。”

三是市场化机制牵引“更有效,差异化”项目占比提升。

过去10年,创新药同质化、内卷化严重,存在低水平重复、资源浪费现象。但是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机制,将淘汰一批低水平同质化项目和内向型低效率公司。

任晋生强调,美国创新药赛道优胜劣汰遵循“赢者通吃”这个残酷规则。未来10年,这一规则也同样在中国大行其道,没有“一般有效”的生存空间。

当下及未来,中国创新药未来趋势探讨将以“更有效、差异化”项目、以患者获益为出发点,一些拷问将始终贯穿,一是如何证明其有效性超越现有药品或疗法?二是如何证明其安全性优于现有药品或疗法?三是如何证明其患者依从性、方便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四是如何证明其成本、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五是如何证明其联合其它疗法、诊断方法体现更高临床价值?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让经营者重新认识创新项目风险,复盘当初决策,从失败中学习成长。起码能看到一些大的变化,一是未来在研项目及新立项将遵循“更有效,差异化”原则配置资源,刷新优先级;二是未来10年,完全可以预期高质量项目、源头创新公司占比持续提升。三是精准医疗理念的创新药,细胞与基因治疗,全新技术平台的全球新项目,产业界与大学、科研机构、临床中心的协同创新以及产业界内部合作重组将成为主流趋势。

四是AI赋能创新药、GPT医疗助力高质量创新。

这点同样不容忽略。AI技术利用其算力算法优势,可预测核酸序列、蛋白结构、结合位点,可赋能药物靶点确认、分子结构优化、PK及PD预测、临床方案设计等。

AI赋能创新药、GPT医疗助力高质量创新也带来了不少想象空间。麦肯锡估计,生成式AI每年可为制药和医疗行业带来600-1100亿美元的价值。英伟达认为,AI技术可使药物发现时间缩短至1/3,成本节省至1/200。

五是创新药产业形成比较优势,国际化能力增强。

随着发展,中国创新药产业也产生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可与欧美创新药产业高度互补。一是具有中高端技术人员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二是具有临床病例资源丰富、临床研究低成本的优势;三是具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及基础设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的优势。

创新药国际化的本质是——以全球获批少数创新药的“红利”平衡大多数创新项目失败的高成本。在此,任晋生借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优势,每个国家都应该优势互补,填补自己的劣势。

有起有落的市场周期,也将有助创新药从业者回归长期主义。在任晋生看来,未来我们的国际合作能力将持续增强。

六是商业化公司集中度提高与早期研发公司分散化并存。

美欧日过去20年实践表明,商业化优势制药公司集中度持续提高,早期研发创业创新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保持小而多的分散化生态。

未来“商业化公司集中度提高与早期研发公司分散化并存”将同样在国内成为趋势。任晋生由此指出,三期临床阶段项目具有风险降低、临床开发投入较大的特点,进入商业化阶段项目,必须借助全国性营销网络实现价值最大化。而早期研发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早期项目高水平立项及进展高度依赖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团队以及宽容失败的文化。“我们相信,未来十年,中国创新药的从业者将为患者带来一系列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发言的最后,任晋生以先声创新转型的发展实例进行了说明:先声过去15年,我们只有2个创新药,但是从2020年至今,我们已经获批上市了4款创新药,未来24个月,我们还将有5个创新药有望获批上市。先声未来将保持销售收入20%以上的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寻求中晚期项目合作机会。

“正如丘吉尔曾言,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看到困难,乐观者从每个困难中看到机会。”这是任晋生分享结尾引用的一句名言,让我们看到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在中国医药行业创新转型浪潮中的坚持和信仰。相信行业的同行者们都对“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翘首以盼,期待政策合力早日形成,共同迎接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春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