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如何看待买卖国债和长期利率?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债券明明 ;作者:明明 周成华 余经纬

央行购买国债并不等于QE,而关注长期利率变化不代表主动推升利率,稳健宽松货币政策取向或将持续。

4月12日金融时报发布了两篇报道,提及货币政策不能过度宽松,央行购债以及关注长期利率变化等问题。结合近期央行的政策表述,以及当下宏观经济环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仍然是以稳健为主,宽松但不过量,一方面积极拓展货币工具箱,支持实体经济降成本,另一方面关注利率市场的边际变化,及时调整市场预期,避免金融风险的累积。

金融时报连发两文,背后有何货币政策信号?

4月12日金融时报发布了题为《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及《一季度信贷投放总量合理适度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的两篇报道,提到过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长期利率回归合理区间运行存在支撑,买卖国债或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储备工具之一等表述,引起市场较多关注。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不能过度宽松?

央行在23Q4货政报告中、24Q1货币政策例会上均提到了优化贷款投向、提升资金效率等表述,可见2024年央行更多关注信贷增长的结构,资金的具体投向以及使用效率,而无意刺激贷款过度扩张;总量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往往反而会引起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问题。今年信贷开门红幅度明显不及去年同期,而在央行关注信贷增加结构、资金效率的诉求下,预计全年信贷扩张压力并不大。

央行如何看待买卖国债?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来实施货币政策在法理上是具备可行性的。通常中央财政扩张可能会引起国债利率抬升、挤压私人部门融资空间等负面影响,而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债或能对冲这一类问题。历史上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案例较少,结合当下数量端工具的操作模式,即使后续存在央行直接购债的操作,也可能更多偏事后调整。

央行如何看待长期利率?

结合央行在一季度货政例会的表述,降成本诉求仍然是当下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利率维持相对低位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当下这一轮复苏周期主要依靠制造业投资回暖,地产投资和销售端尚未出现显著修复势头,或是长期利率维持低位的原因之一。央行关注长期利率变化,或体现了对于部分金融机构资产久期过度集中而暴露较多利率风险的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将收紧货币政策乃至主动推升利率。

央行购买国债并不等于QE,而关注长期利率变化不代表主动推升利率,稳健宽松货币政策取向或将持续。

总结来看,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仍然是将以稳健为主,宽松但不过量,一方面积极拓展货币工具箱,支持实体经济降成本,另一方面关注利率市场的边际变化,及时调整市场预期,避免金融风险的累积。

风险因素:

货币政策操作超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分析师:明明S1010517100001、周成华S1010519100001、余经纬51010517070005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