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所=“能源”交易所?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明泽资本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一个标准的“能源”交易所,其意义相当于当年股票交易所开市对中国经济的推动!

2013 年开始在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成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2020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21.5亿元,较2019年增长3%;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为28.6元/吨,上涨25%。从2013年到2020年底,我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试点市场的碳交易均价逐渐稳定在15-40元/吨,和欧盟市场的交易价格差距较大,过去试点碳市场的活跃度和价格发现作用较弱。2021年3月30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步伐加快,有望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和稳定性。


一、何为碳交易和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而采用的市场机制。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简称碳交易,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碳交易也就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作一种商品可以自由的买卖 。

2002年英国最早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年,欧盟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包含了31个主权国家。2016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降低了24%(不包括国际航空排放量),提前实现了欧盟设定的“2020年减排两成”的目标。随后新西兰、美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相继启动碳市场交易。2019年全球已经有20个碳市场交易体系在运行,这些碳市场所覆盖的全球碳排放份额相比2015年翻了一番,占比8%,市场所处行政区域涵盖全球约 1/8的人口,占全球GDP的37%。

图表1:碳交易示意图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

全球碳市场在过去十几年保持稳定增长,碳交易总量由建立之初的不到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至2019年的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碳市场覆盖全球总体排放的比例预计将从2005年的5% 提高至14%。

碳交易流程涉及到几个步骤,首先政府要对耗能企业排放情况进行盘查,需要进行监测,根据盘查情况给企业设定排放配额,未来企业排放值高于配额,就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碳排放企业减少碳排放量的主要技术研发路径有零碳电力技术、零碳非电能源技术、节能节材与资源产品循环利用技术、增汇技术和负排放技术、耦合集成与优化技术。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碳排放量在全球最大,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我国早在2008年设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2011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这七个省市开展试点碳市场工作。在2013-2014年,这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相继开市。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7家地方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分别是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起初涉及钢铁、石化、有色、电力等10个工业行业,航空、港口、机场、宾馆等6个非工业行业。地方性的试点机构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背景、主管部门、业务等,由地方政府批准,国企等相关机构出资设立。2011年以来,碳市场试点的发展显现出几个主要的问题:首先是碳市场建设的法律层次不高,而节能减排需要法律强制性的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主不能实现强有力的约束力,需要更高的法律层次;其次,各省市的试点实施效果差异较大,总体的实施效果不明显,过去几年试点的结果显示,对碳排放的总量控制效果未达预期,相较于欧盟碳市场减排的效果差距较大,另外,各个地方的试点效果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交易活跃度不一,交易价格区别较大,其中湖北试点交易最为活跃;再次,碳交易市场缺乏活力,碳交易的市场规模小,上海每年交易金额1亿多,总体上各个试点的规模较小,交易的品种以现货为主,一定程度上是交易不活跃的原因之一;最后是碳配额分配方式待优化,目前碳配额以免费发放为主,拍卖的比例不高(广东省之前是3%拍卖、97%免费),欧盟市场的发展经验是不断加大配额拍卖比例。

根据wind数据显示,深圳、广东和北京碳市场的交易价格波动幅度较为剧烈,试点市场在2014年至2016年时价格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是由当时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疲软,企业排放需求量达不到正常数量,交易价格出现波动下滑态势。大体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碳交易价格波动幅度要更大。每年6月市场碳交易价格会出现较大的浮动上升,6至8月是各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配额清缴月份。就成交额来说,广东、湖北、深圳的累计成交额排在前列,主要是试点地区对碳排放的需求较高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相对较大。

在“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的具体措施,为了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解决当前碳交易缺乏流动性等问题,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助力国家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实现。

图表2:碳配额分配方式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

图表3:试点地区碳成交价

资料来源:wind,明泽资本整理


三、全国碳交易平台落地上海和武汉


2021年3月30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在官网上公布了“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拉开了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平台”的帷幕,而全国碳市场的探索起于2017年。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通知,标志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2019年3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在立法上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

全国性的碳交易平台将在上海诞生,依托的是目前上海的环境能源交易所,全国性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在武汉开设。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平台,共同构成中国的碳交易体系。碳交易平台的监管涵盖五个部门,包括央行、银保监会以及证监会,目的是打造金融化的碳交易体系。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之后,不再建设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根据媒体的报道,上海只占有未来碳排放交易所24%的股权,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湖北、广东、江苏和福建,各占有9.5%的股权。湖北(武汉)只占有未来碳排放注册登记机构24%的股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江苏、福建则各持有9.5%的股权。

根据“暂行条例”的规定,“碳排放权交易” 将引入“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交易方式”,类似于股票交易方式,未来可能会有期货交易。

在综合了全国各个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国碳交易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基本框架,包括覆盖范围、配额管理、交易管理、MRV(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和监管机制等方面。此外,全国碳市场的支撑系统——全国注册登记系统、全国交易系统,以及数据报送系统等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建设中。目前,位于湖北武汉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已经开始为首批2225家履约企业办理开户手续。2021年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

上海是国内唯一达成7个履约年度都有 100%履约率的试点地区,落地上海可以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通过成熟的绿色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提高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在各项要素资源上占据独特的优势,通过金融机构推出创新的服务品种和衍生产品。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看,碳排放配额的现货交易都不够活跃,未来碳市场推出相关的衍生产品就具备较好的基础。

图表4:碳交易试点市场碳累计成交量情况

资料来源:wind

图表5:碳交易试点市场碳累计成交金额情况

资料来源:wind,明泽资本

湖北和广东碳交易所的成交量和成交额最高,日成交规模的峰值多数集中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湖北碳市场交易的活跃性较高,和湖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分不开,是其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决定的。湖北省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较高,市场需求相对旺盛,交易活跃度高。因此,综合试点情况和未来交易所的发展潜力,全国碳交易平台落地上海和武汉。


四、碳交易市场的作用机制


除了通过政府的强制性行政命令约束碳排放外,利用市场行为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这类措施也可达到有效减少碳排放的目标。碳税是用确定的固定碳价,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碳税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企业发现增加碳排放的收益能够高于碳税成本,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长,碳税的总量约束乏力,碳交易的总量控制机制相对较好,碳交易则是控制总量,碳的供给是确定的,会带来的问题是碳价的不确定性。碳交易市场如果通过拍卖方式,可以为政府带来收入,这部分收入相比碳税来说,使用的方向上主要还是在碳中和领域。总体来说,碳交易市场在控制碳的总量上有效。

碳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作用机理:事先确定的总排放量分割成配额,根据配额分配方式分给各排放主体,各排放主体可以分为两类,配额短缺企业和配额富余企业。按照设定的履约期限,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必须提交多少单位的碳排放权配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两类主体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均衡状态下市场的交易价格和交易量。配额富余企业出售碳配额获利,缺乏碳排放配额企业会以买入配额,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标。 碳交易市场完成减排的目标一方面是通过激励配额富余企业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在碳交易价格之下也是倒逼配额短缺企业减少碳排放。

更为重要的是,碳中和目标下促进技术体系变革。技术进步推动排放减少,具体的看,电源系统低碳技术与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构建现代能源系统,并进一步与信息、新材料以及高端装备相融合推动技术系统变革。

碳中和势必倒逼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燃煤电厂的依赖,需要颠覆已有技术,将带来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的巨大转变,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以及信息数字技术等领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投资机遇。


结论:碳交易所开启“能源”交易时代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四分之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业,2030和2060年的时间点并不遥远,实现这一目标正因为具有现实的难点,才需要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当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能够激发出社会各类主体的活力,共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未来全国碳交易所有望实现价格发现、增加流动性的功能,“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一个标准的“能源”交易所,其意义相当于当年股票交易所开市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其中涉及到交易所概念的信息系统、股东、检测、评价、结算和已经成熟最先核算内循环的能源板块值得关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