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对医药行业的市值重塑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明泽资本

随着未来集采的逐步推进,相对平价的特效创新药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场上,带来的是整个创新药的消费量逐渐加大。

一、集采政策是什么?


药品集采即为药品集中采购,是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监督管理,遏制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保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而制定的采购规定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和舆论的监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相关法规政策和工作规范。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发展改革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

探索期主要在1993—2004年之间,1993年之前,国内公立医疗机构均为医院独立采购药品,这种分散采购模式容易滋生不规范行为,而实际上当时国内药品购销领域也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不正之风。1993年,在河南省纪委驻卫生厅纪检组推动下,由河南省卫生厅主导,成立了河南省药品器材采购咨询服务中心,河南省直22家医疗机构主管院长组成管理委员会,确定了河南省医药公司等7家批发企业为药品采购定点企业,以定点采购方式开展药品集中采购。这种定点采购(或称联合采购)模式开启了国内公立医院药品由分散采购向集中采购转变的先河,为国内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药品集中采购奠定了模式基础。此后相继有上海、辽宁、四川、浙江、山东、福建等地进行了药品集中采购或联合采购的探索。国家层面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开始于2000年。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基本框架。从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国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多以地市级甚至县级作为组织平台,投标手续繁杂,招标中介收费偏高,评标体系和评标规则不尽完善,招标过程中存在过分追求低价药品,忽略药品质量的问题,对人民的用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014—2018年间为发展期,2004年9月,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明确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必须坚持下去,要求在招标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行为规范”三大原则,把降低药品价格和降低患者用药负担作为政策目标,是国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推进过程中的里程碑式文件。此后十余年,以省市为主体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自主创新并不断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体系和规则,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开始向集中挂网采购转型,出现了药交所模式、GPO(药品集中采购组织)模式和带量采购模式,药品集中采购的集采规则和评标体系也渐趋成熟。201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汲取了十余年各省市药品集中采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是药品集中采购又一个里程碑式文件,是统领当前国内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框架。虽然国内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框架形成,但是在此阶段,中国市场的原研药及仿制药价格依然居高不下,部分原研药在专利到期十余年后,与仿制药相比仍维系数十倍价格优势,这与欧美市场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的现实严重背离,客观上也严重制约了国内用药水平改善提升及国内医药产业升级。

2018年之后集采政策进入成熟期,2018年5月,新组建的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医保局拥有医保目录制定并动态调整职能,拥有医保支付价格制定并动态调整职能,负责指导药品集采规则制定和集采平台建立。这一职能配置为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并确立了医保在“三医联动”改革中的引领作用。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11个试点城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做好宣传引导和风险防范,确保将4+7带量采购的成果落到实处,真正的惠及百姓。在4+7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9年9月,国家医保局等九部委发布了《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实施意见》,将4+7试点中选的25个品种的采购范围扩展到全国,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并为全面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积累经验。试点范围扩大后,为了保障药品的供应,此次集采首次采取了多家企业中选的机制,将国家集采规则进一步完善。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旨在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健全“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这是我国集中采购的又一个里程碑式文件,我国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集中采购的制度已经成熟。

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国家层面组织的药品集采共开展了五次(2019年的“4+7”集采扩围、2020年1月的第二批国家药品集采、2020年8月的第三批国家集采、2021年2月的第四批国家集采和6月的第五批国家集采),前四批集采共覆盖了157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53%,如果按照约定量计算,每年可节约671亿医保资金。2020年11月,首开国家层面高值耗材集采,中选冠脉支架从个均价格1.3万元左右将至700元左右,降幅高达93%。按约定采购量计算,可节约费用117亿元。2021年6月23日,在上海进行第五次国家集采开标,成功采购61种产品,平均降价幅度56%,覆盖多种常见病和重疾,为历次国家药品集采品种数量最多的一次。

图表1:已开展的国家药品集采各批次剂型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从五次集采药品的品种剂型来看,口服常释剂型一直是集采的主要剂型,这与该剂型一致性评价开展比较成熟有很大的关系。而随着集采和一致性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纳入品种的剂型越来越丰富:第二批新纳入了缓控释剂型和咀嚼片;第三批新纳入了颗粒剂、口崩片、滴眼剂和口服溶液剂;第四批则首次纳入了吸入剂;在最新开展的第五批集采中,注射剂则超过口服常释剂型成为主力剂型,中选品种数(31个)在所有品种中占比过半,金额占到了70%,也是以往四批集采注射剂品种总数的2倍以上。


二、集采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我国的医药行业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且趋势表现为由中药饮片向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发展,产品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

图表2:我国医药行业各阶段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E药经理人)

我国的医药行业与美国相比虽然差距很大,但是近些年来可以明确地看到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从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来看,美国的医药市场集中度较高,医药企业呈现梯队结构;中国医药行业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在医药行业的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上,中国和美国表现出较大的区别。美国四十年以来形成的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社会因素,因此美国在高端医药市场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新兴数字科技对传统医药研发重构的推动下,中国庞大的医疗大数据资源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市场,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和美国的医药产业规模差距呈现加速缩小的发展趋势,但是医药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崛起,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生物医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美国的研发药物数量全球份额一直稳居50%以上,拥有世界上一半的生物药专利和一半的生物药公司,美国在研药物数量全球份额一直稳定在50%以上,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药专利。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成长期,四十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远高于同期的全国工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成为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

图表3:集采降价情况表

(资料来源:网络)

对于集采中标企业来说 ,集采政策在短时间内会影响其当期营收,但是根据不同的企业情况,影响有所不同,因为中标企业是以低价为代价迅速占领大批市场份额。对于原本市场份额比较大,且拥有多款重磅药品的大型药企来说(如中国生物制药),集采会使其继续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被采集的药品营业收入会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果公司有其他的产品跟上,影响将不会太大。对于原本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是短期内没有后期重磅药品推出的企业来说,虽然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营业收入确实减少的,只能达到增量不增收的效果。对于原本市场份额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小型企业而言,如果能够中标,集采在短期内会使其营收降低,但是市场份额大幅增加,并且节省了宣传促销的成本费用,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但实际上,由于产能、降本能力、业务结构等因素,绝大多数小型医药企业在集采政策落实之后将会面临生存问题,他们在相应方面相比龙头企业有着明显劣势。那么最后就会对整个医药行业的估值情况进行重塑,各家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同既可能面临机遇也可能面临危机。


三、集采政策促进医疗保障的夯实


虽然集采政策会让医药行业中大部分公司短期内面临生存的问题,同时市场在短期内也会对整个医药行业看衰。但随着集采政策的逐步推进,首先市场会慢慢认识并且接受医药暴利的时代已经在逐渐远去,随后我们相信企业自身会找到和当前政策环境匹配的发展之路。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仍然有一部分公司可能将会保持原有的盈利情况。例如主做高附加值进口药的代销或者说销售公司。这类药品的特点是在治疗对应的病症时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具备有高技术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特点,国内目前仍然无法生产,必须要依赖进口。在心脑血管、肿瘤、肝病、白血病等领域,高端药我们基本都依赖进口。2018年前瞻经济学人做过一个统计,我国肿瘤药市场,半数市场被进口药瓜分,而高端靶向药,几乎全部靠进口。中国有7000多家药企,近17万药品批号,是制药大国,但与第一梯队的制药强国美国相比,研发能力差距十分显著。

不过它们也会跟美国的已经成熟的医药市场一样,可能在一个周期内或是一件特殊的事件中,开发出一种新的特效药,在短时间内一定是火热异常,受到市场的追捧。但在初期的热潮褪去之后,无论是任何商品,都逃脱不掉市场最根本的供需关系这一类药品由于开发成本往往极为高昂,因此一定会伴随极高的售价,并非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求。同时,大多数特效药多半是针对重症,而这一类病人群体的数量往往是偏低的,从这一方面来说,需求同样难以扩张。因此,在大部分时间里,这类药品还是会慢慢陷入沉寂。

图表4: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资料来源:东兴证券)

最终中国还是会在这一轮医药体制改革中,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呈加速趋势。中国2021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中显示,60岁以下人口占75.2%,较2010年下降7.40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24.8%,较2010年增加7.40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17.4%增长到现在的24.8%,逐渐接近1/5的总人口比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社会将提前到来,这将会带来老年人常用药品的大面积的需求。那么新的集采政策是为了给老百姓带来更实惠的医药价格,但同时也压低了药企的利润。一方面价格下降同时实际需求也在增加,带来的是整个市场的体量扩张;另一方面是药品单价的下降,毛利下降。两相抵消之下,医药市场的市值可能会维持一个相对的稳定。

最后,我们将会看到整个医药市场会进入到良性发展。在集采政策下,首先要淘汰的就是产能不足或是无法压低制药成本的小企业,最终能拿到集采订单的一定是能在产能上满足集采后庞大的需求,又能在规模化生产中大幅压低成本的龙头企业。医药行业将改变以往的良莠不齐的状况,没有了暴利而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整体的集中度不断提升,同时为了追求利润企业会更愿意长期去投入研发新药,这和美国医药行业过去的发展路径一致。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会让龙头公司的实力更强,这样也会在后续研发出创新药的概率更大,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的在医药上能够走强。


四、集采政策将重塑医药行业估值逻辑


在梳理完整个医药行业在集采政策下的变化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医药行业的集采会大面积的影响相对估值。主要在于集采政策将打破原有的医药市场格局,大幅挤压集采药品的利润空间之后,就会加速淘汰医药行业中综合实力相对较差的企业。带来的是一方面行业的集中度会不断提升,强者恒强,但同时也给了一些有实力的目前规模还比较小的药企以迅速发展壮大的契机。那么最终我们会看到整个行业会出现大面积的相对估值的变化,整个行业的估值逻辑都会得到重塑。

我们在做个股投资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具体去看。例如一家药企他没有任何创新药,只是做一些普通的常规药物,而且这类药物在平时的需求可能并非很急迫,或者竞品太多。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这种类似的疾病所用的常备药,主做这类药的企业后续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甚至包括一些重症的通用类的药物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随着集采的常态化推进,医药行业重新洗牌的节奏将会继续加快。

图表5:医养结合商业化养老社区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我们比较看好创新药的消费,随着未来集采的逐步推进,相对平价的特效创新药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场上,带来的是整个创新药的消费量逐渐加大。再者就是医养结合,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必要条件。这些领域的公司标的我们认为相对要更好一些。


结论:医药分化开启


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座大山中,房屋住的简陋一点或是租赁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教育相比而言是看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相对比较长远的问题,而医疗是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老百姓实实在在在眼下就能感知到的和国家行政服务压力最大的部分!我们身边有多少亲朋好友是因为看不起病、用不起药而无奈的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又有多少家庭是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让原本小有积蓄的家庭面临破产。我们不希望看到类似《我不是药神》中的剧情再次重演,我们的政府、国家领导人也绝不想再看到!因此,我们能看到政府正在大力推进集采政策的落地,医疗这座大山,正在一点一点的被移开。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医疗行业,我们要移开这座大山,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未来没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主要是整个行业的投资逻辑都会出现大的变化,分化开启加速,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政策并且正确预判行业未来的发展,专业把握分化给市场带来的战略机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