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缩水超3800亿!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之战”,如何破局?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之战”,如何破局?

01

侃见财经

市值缩水超3800亿!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之战”,如何破局?

2024年的汽车市场,非常热闹。

随着比亚迪打响降价“第一枪”,各家车企也都纷纷跟进降价促销,其中还不乏合资车企的身影。

然而,当一众车企“打得火热”时,曾经的销冠长城汽车也不见了踪影。搜索“长城汽车降价”这一关键字,并没有出现太多的相关消息,而在长城汽车的官网上,其对“神车”哈佛H6的降价促销还是停留在了2023年。

作为燃油车时代的巨头,不可否认,长城汽车在燃油车领域拥有绝对市场。

但,新能源时代,长城还需加努力。

实际上,长城汽车对新能源的转型也一直在加速。过去的2023年里,长城汽车针对新能源推出了全新的Hi4-T混动技术,也推出了近10款新能源车型。但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太理想。

当下的汽车市场,正处于大浪淘沙的阶段,车企出局未来会越来越频繁。作为曾经的车企巨头,虽然长城汽车的“家底”丰厚,但面对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长城汽车的转型势必还需加速。

“销冠”失声

实际上,长城汽车并非不想参与这一场价格战,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不允许”。

为何这么说?因为长城汽车并没有太多轿车车型。在这一轮价格战,降价主要针对的基本是轿车,因为相比于SUV车型,轿车车型的定价低,成本也更低,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下滑,轿车车型的降价空间会更大。

以比亚迪为例,春节后就是以轿车作为主打车型来进行降价促销,包括秦PLUS、驱逐舰、海豚、汉等等都是轿车。

长城汽车旗下的众多品牌中,只有欧拉拥有轿车车型,但是欧拉主要针对的是女性群体,体量整体较小。

根据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欧拉的全年销量为108518辆,虽然销量也不算小,但相较于长城汽车2023年123万辆的总销量而言,欧拉在长城汽车的体系中占比还比较低,很难起到秦PLUS至于比亚迪的效果。

实际上,长城汽车在几年前就有打算重启轿车车型。根据媒体报道,3年前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的李瑞峰就透露,长城已经重启轿车项目,首款轿车将置于魏牌之下。不过或许是魏牌发展情况不佳,3年过去仍未见产品的踪影。

除了缺少轿车车型之外,仍处于转型阶段的长城汽车利润并不高,由于成本原因也很难进行大规模降价。

根据长城汽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长城汽车累计实现归属净利润为49.95亿,虽然利润不算低,但当中的其他收益为6.993亿,投资收益为6.642亿,利息收入超过了8亿,三项跟主业关联性较低的业务实现利润超过21亿,占长城汽车净利润的比例超过40%,很显然长城汽车这看似高额的利润背后其实有不少水分。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盈利能力就比长城汽车要高得多了。同样截至去年三季度,比亚迪累计实现归属净利润为213.67亿,净利润是长城汽车的4倍。再看比亚迪的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分别为28.2亿、9.75亿、18.49亿,三者合计为56.44亿,占比亚迪当期净利润的比例为26.4%,很显然比亚迪净利润的含金量要比长城汽车更高。

“负重”转型

在这一轮价格战中“失声”,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长城汽车当下困难的处境。

从销量数据来看,2023年长城汽车实现销量为123万辆,同比增长15.29%。虽然销量依旧保持增长,但没有完成160万辆的销量目标。拉长周期来看,自从2016年销量突破百万辆之后,长城汽车的销量就一直在百万上徘徊。

当然,能持续保持8年销量破百万,对于长城汽车而言也实属不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长城汽车早已陷入了增长停滞的状态,要知道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也不断增长,像比亚迪在2023年销量已经突破300万。

除了销量增长停滞以外,电动化转型缓慢则是长城汽车面临的另一大困境。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6.2万辆,虽然同比增长了98.74%,但在123.07万辆的总销量中占比只有21.3%,要知道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31.6%,长城汽车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实,2023年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上已经是加速追赶——不但针对新能源推出了全新的Hi4-T混动技术,还推出了近10款新能源车型。从研发投入来看,去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累计研发费用为55.02亿,同比大幅增长了16.5%,无论是从经营的策略还是研发的投入来看,长城汽车在电动化转型确实是下了功夫,可惜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于加速推动新能源转型,长城汽车自身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侃见财经分析发现,近几年长城汽车的资产负债率正在逐步走高,从2015年的46.62%上升到2023年三季度的65.64%。导致资产负债率升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息负债的增加,其中长期借款从2015年的5000万元左右,逐年增加到2023年三季度的159.8亿元。

作为老牌车企,目前长城汽车正受到多面“夹击”,当然长城汽车仍有一定的体量作为保证,起码短期内不会出现经营危机,但其前景让人感到担忧。从股价来看,截至3月1日收盘,长城汽车股价报收23.92元/股,和最高点69.43元/股相比已经腰斩,市值蒸发超过了3800亿

02

宝淇宝

洽洽食品4Q23季度利润率压力趋缓,期待24年营收/利润双复苏

洽洽食品2023 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总收入68.06 亿元(YOY-1.13%),实现归母净利润8.05 亿元(YOY-17.5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09 亿元(YOY-16.27%)。

受春节跨期&葵花籽原料价格上涨影响,23 年营收利润有所承压。

据公司业绩快报,2023 年由于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均受到春节跨期因素的影响,因此营收有所下滑。不过21-23 年营收CAGR=6.64%,整体收入依然保持稳健成长。

23 年受益于重点推进渠道精耕项目,进行弱势市场提升、县乡突破以及新场景、新渠道的拓展,公司每日坚果和坚果礼盒的渠道渗透率提升,在零食量贩渠道业绩提升较快,同时公司也加大了风味坚果产品的试销力度。此外公司电商通过抖音、拼多多等渠道,不断进行突破;海外市场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渠道不断渗透深化。我们认为公司渠道端持续发力,同时坚果产品持续发力带来新的增量,期待24 年收入恢复良好稳定增长。

盈利能力端,参照业绩快报,受到葵花籽原料采购成本上升的影响,23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率11.83%,同比22 年降低2.35pct。我们认为,23 年公司盈利表现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不过随着后续上游原物料价格压力趋缓,期待公司利润率重新回归向上通道。

23Q4 利润率压力趋缓,期待24Q1 收入利润良好复苏。参照业绩快报,23Q4单独来看,公司预计实现营收23.27 亿元(YOY-6.90%),实现归母净利润2.99亿元(YOY-14.31%),对应归母净利润率为12.86%(同比降低1.11pct)。

公司23Q4 营收有所下滑,我们认为主要系受到24 年春节较晚导致备货节奏变化所致(23 年1 月22 日为正月初一,24 年2 月10 日为正月初一),因此期待24 年一季度营收表现复苏。此外虽然23Q4 利润表同比仍然有所降低,但是降幅较23 年前三个季度均有所收窄(23Q1-Q4 归母净利率同比降幅分别为1.19/4.86/2.87/1.11pct),体现出利润压力逐步趋缓趋势。因此考虑到23 年整体利润率的低基数,以及未来上游成本压力减少,期待24 年利润率的修复。

03

阿島

浅析万科分拆三个仓储物流项目于深交所独立上市的意义

1)万科拟分拆控股子公司三个仓储物流园项目2)公司拟分拆至深交所上市,并已提交申请材料及获受理3)三个分拆项目分别位于浙江及佛山万科企业 公布,拟以控股子公司万纬物流拥有的三个仓储物流园项目,作为基础设施资产,开展基础设施REIT申报发行工作,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独立上市,并已向中证监及深交所提交投资基金注册及上市的申请材料,已在周五收到中证监的申请受理通知书。REIT是一种通过将不动产转化为流动性资产,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的金融工具。通过将物流园项目转化为REIT,万科企业可以将这些基础设施资产变现,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这有助于解决资金需求和扩大公司的资本规模。公司指,三个基础设施REIT的相关资产包括浙江湖州德清物流园、浙江绍兴诸暨物流园及佛山南海物流园。目前相关分拆资产由项目公司持有,而项目公司为万纬物流的间接全资子公司。万纬物流为集团的物流及仓储服务及供应链解决方案平台,万科现时拥有81.6%权益。将这些基础设施资产分拆上市,有助于降低万科企业的风险敞口。通过引入其他投资者,公司可以分散风险,并减轻对这些资产的直接承担。这也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流动性和财务灵活性。公告提到,预期紧随建议分拆完成后,集团将透过万纬物流或其关连实体于基础设施REIT的已发行基金份额中,拥有至少20%的权益。分拆上市后,万科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保持优势,并提升整体市场形象。这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和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这一举措有助于为兴建公司物流资产的仓储及物流基础设施持续集资。通过引入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公司可以更好地支持和推动物流资产的发展,并实现良性的投资循环。小结:这一事件对于万科企业来说可能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它提供了资金和风险管理的机会,有助于推动物流资产的发展,并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商业利益。

04

郭施亮

苹果取消电动车项目,十年努力白费,背后原因会是什么?

苹果造车计划已经实施了十年时间,曾经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苹果造车项目,却突然宣布取消,意味着花费10年时间、花费数十亿美元的苹果造车计划正式结束。

曾经对苹果汽车的设想是非常美好的,起初市场期待着苹果汽车会实现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苹果汽车将会给驾驶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驾驶体验。

一般来说,自动驾驶可以分L1级别到L5级别,L5级别意味着完全自动化,而且车辆可以适应任何驾驶环境。但是,L5级别的技术要求极高,没有多年的技术积累、没有无数次的试验,L5级别很难顺利落地。

即使苹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始终与L5级别的自动驾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奈之下,苹果汽车逐渐降低标准,从L5降低至L2+级别,这个跨越的空间特别大。L5是完全自动化,但L2只是部分自动化,估计苹果后来的设计目标是介于L2与L3之间。

自动驾驶技术并没有想象中容易,而且之前市场预期苹果汽车发布时间可能要到2028年。所以,对苹果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在苹果汽车身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未必达到他们的预期。

苹果取消了电动车项目,也并非临时的决定。在苹果选择取消造车的背后,苹果却耗费了长达十年的研发时间,苹果自然会充分考虑到取消造车的代价。

对苹果公司来说,它始终追求着产品的完美性,既然苹果汽车无法做到极致完美,也注定苹果汽车这个项目最终会失败告终。归根到底,苹果公司缺乏了造车的基因,即使苹果公司财大气粗,也未必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造出一辆好车,更何况是造出一辆完美的汽车。

选择造车,自然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苹果汽车,本质上是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自然需要赚钱,如果最终的产品毛利率极低,甚至无法完全覆盖掉制造成本,那么这门生意的性价比自然很低了。

从苹果手机到Vision Pro,但凡苹果接触的产品,自然离不开高端大气。而且,苹果的净利润率非常可观,在苹果拥有强大赚钱能力的背后,它自然不愿意做赔本的生意。作为一门研发时间漫长、产品未必完美的生意,自然也不是非常好的生意了,苹果选择取消电动车项目,也是充分考虑的结果。

除了苹果缺乏造车基因、投资性价比较低等因素外,电动汽车的竞争压力非常激烈。在全球范围内,有特斯拉、比亚迪等汽车巨头参与竞争,对本身缺乏造车基因的苹果来说,自然也缺乏了竞争的优势。即使苹果成功造车,但在短时间内,苹果汽车无法超越本身拥有成熟技术以及庞大市场规模的汽车巨头,彼此之间的起跑线并不相同。

此外,即使苹果汽车成功制造,但考虑到苹果追求完美的因素,苹果汽车的定价自然不便宜。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如果苹果汽车不能够做好完美,也没有拿出强于同行的核心技术,那么也可能因过高定价影响到苹果汽车的最终销量。

当前,正处于AI加速发展的时代,也许苹果公司看到更具确定性的机会。作为全球杰出的科技公司,抓住AI赛道的发展前景也许会比电动车赛道更具确定性,也许苹果下一步会加大AI投入力度,苹果取消电动车项目看似突然,其实已经早有预期。

05

清流财记

重磅突发!理想汽车财报超预期,股价一夜飙升近19%!

2024年2月26日,理想汽车公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第四季度营收417.3亿元,同比增长136.4%;全年实现营收1238.5亿元,同比增长173.5%。净利润达118.1亿元,首次全年扭亏为盈,全年毛利率为22.2%,并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其中,理想汽车第四季度净利润为57.5亿元,毛利率为23.5%。2023年研发费用达到105.9亿元,同比增长56.1%。其中毛利率22.7%,单车盈利达4.36万。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这样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是非常难得的,这也带动了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股价上涨。今日中概股新能源汽车股普涨,理想汽车涨近19%,小鹏汽车涨近7%,蔚来涨超4%。

2023年,车企“以价换量”的价格战几乎持续了一整年,但是从各家车企销量目标完成情况来看,结果并不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单车售价基本在30万元以上的理想汽车,年销量同比暴涨182.2%,不得不让人侧目。

理想汽车还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更为“激进”的目标——2024年卖出80万辆车,除L6以外的所有车型,其余车型售价都大概率将维持在30万以上。6789的模具通用率高,且基本摊销完毕,所以毛利和净利率可以维持四季度甚至更高的水准。

2024年的业绩增速也还会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当然风险点是销量达不到那么高,同时会有价格战的预期,不过价格战对于高端车的影响一般也不大。塞力斯和理想代表的是汽车高端化,零部件端的低渗透率逻辑也能讲,智能智能座舱、空气悬架、线控底盘等等,龙头公司辨识度也都比较高,这块产业链端比较大的节点是三四月份开始的新车密集发布周期。

很多人觉得汽车行业不是一个好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低,从定性的角度看一个行业,的确如此。不过本来茅台那种护城河的企业也不多见,有的话也难有很好的买入机会,反倒是看着不怎么性感的行业,只要是空间足够大,就能够诞生牛逼的公司。其关键在于人,以及公司的组织架构,牛逼的组织能够点成金,糟糕的人一手王炸也砸手里。

今年汽车行业总量的增幅还是不会大,5%以下电车预期是1100万台左右,增速20%~25%之间。需求上有顶,供给端也不是光伏锂电那种没门槛的菜园子,谁都能进来,国产高端汽车趋势是很明显的,基本就理想和华为两家独大,行业能有多少增长一方面取决于能拿出来多好的产品,另一方面取决于替代BBA的速度。所以行业的大贝塔没有,但是结构性投资机会肯定不少。

最后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新能源汽车本身以及动力电池。目前,这两大板块在资本市场上都处于相对弱势。但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市场反应要优于光伏太阳能。尽管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面临全面的价格战压力,但部分公司如理想汽车,已经实现了产量和利润的正增长,可能会受到市场的青睐。毕竟,新能源汽车的整体需求仍在不断提升。

另外,光伏太阳能领域由于产品同质化问题非常明显,尽管有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告诉我,他们使用的电池各不相同,比如异质结电池、PERC电池、钙钛矿电池等,但最终发出的电是一样的,它毕竟是一个标准品。在生产效率和成本上可能有所不同,但终端产品是一样的,这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果有更多的优秀车企能够脱颖而出,依然会有较好的个股投资机会。

06

正好的理财笔记

投资中证A50指数,正当时

首先,好的资产也需要好的投资时机!

作为中证A50的对比,美国的漂亮50投资收益丰厚,但是这个指数也并非一飞冲天。

伴随美国经济增长陷入滞涨,美联储试图通过抬升利率来遏制通胀,首先冲击的也是当时估值非常高的“漂亮50”标的。“漂亮50”走出了一波“杀估值”的行情,期间股价曾下跌50%。

但在股市中,危险永远伴随着机遇,美股“漂亮50”以暴跌来消化估值后,从70年代后期真正进入了盈利推动的长牛。据天风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0年1月到2020年6月,漂亮50上涨了207倍,而同期标普500上涨了33倍。

这样的行情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没错,美版漂亮50面对的情况和咱们当前的情况何其相似!

2021年开始的三年,A股经历了让人绝望的调整,当前A股主要指数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区间。中证A50指数估值同样处于历史较低位置,截至2月6日,超过半数的指数成份股滚动市盈率均处于2010年以来15%分位以下,,配置性价比凸显。

龙年开局,随着市场调整接近尾声,且伴随着小微盘抱团的瓦解和逐步出清,当前大盘蓝筹与高红利股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

其次,科学的指数编制逻辑,给中证A50指数插上翅膀。

我看好中证A50指数还有一个原因,它的指数编纂逻辑非常科学。

一方面,行业布局均衡,“新经济”占比不断提升。中证A50指数的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分布均衡,可以更好地覆盖A股细分行业龙头、捕捉各行业发展机遇。而且,指数在选取三级行业龙头的编制规则下,中证A50指数既覆盖了持续性较强的龙头资产,又能紧跟时代变化、选入每个时代的核心资产。

另一方面,中证A50指数将ESG评价纳入了选样方法,剔除中证ESG评价结果在C及以下的上市公司证券,目前指数超80%的样本ESG评级在A及以上,有助于降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维度的风险暴露。

总得来看,中证A50 ETF更适合具备如下特征的投资人: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相信行业龙头的长期价值;愿意承担市场潜在的波动,能够承担潜在投资风险和投资损失,相信长期的力量。你是这种类型的投资者吗?我觉得我自己是的!

07

辉哥侃股

重上3000点,大盘阳盖阴牛市又回来了?

跌不下去,市场强势超预期,昨天跌指数涨个股,只象征性回调了一天,今天大盘就单边上扬,重上3000点,走出阳盖阴的形态;北向资金和主力资金掉头,分别大幅流入百多亿,个股超9成上涨,踏空的资金等不到倒车接人的机会。

盘面上,微盘股延续强势,通信设备、半导体、汽车股涨幅居前,算力板块爆发, 克来机电13连板鼓舞市场人气;又见百股涨停,个股涨跌中位数+2.34%,赚钱效应继续看好。极致的逼空,与节前相比,象完全换了一个市场让人陌生。

在没有IPO、没有融券做空、限制量化砸盘、限制机构净卖出、下面还有护盘资金托底的情况下,空头被压制,多头尽情发挥,这样的市场环境,新股民兴奋老股民心慌。A股有句老话,牛市来的时候要远离老股民,因为他会耽误你赚钱。

今天指数收红,个股普涨,指数与个股终于“同频共振”合力向上,上证指数一举跃上5日线和半年线,直接面临上方筹码密集区。按照低点以来反弹幅度计算,创业板反弹幅度接近21%;科创50反弹幅度超25%,均已进入技术性牛市。

A股“不肯回调”,而大A又是典型的情绪市,继续“逼空”或使很多等回调介入的场外资金坐不住而跑步进场。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踏空”比“套牢”更让人难受。A股当前市场人气高涨,明天大概率又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交易日。

07

陈叔论投资

市场选择了最强势的调整,横向震荡!

虽然周一正式展开了调整,但周二立马就能收复前一天的阴线,这就说明市场选择的是比较强势的横向震荡调整,这种走势对于后面的上涨是比较有利的。

虽然昨天是创了新高,但并不意味着这里调整就结束了,市场选择横向震荡调整也非常好办,我们直接给他画一个横向震荡的区间,什么时候有效突破这样一个区间,强势过程中的调整通常时间也不会久,一旦又效突破那么新一波的上涨也就开始了。

这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那些近期追高高股息方向的品种,这些品种创下近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后,并出现了不小的回调。虽然并不能说他们的上涨就结束了,但是最近追高这些品种的,肯定是要谨慎一些的,至少做好止盈是问题不大的。

毕竟是历史高位,逻辑还那么顺、那么白,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如果未来市场风格从防御变成进攻,那可能这些方向就很有可能变成拍毕业照的时候,所以最近追买的得多注意,那些低位买的倒无所谓。

目前这样一个阶段,仍然还是比较难做选择的,市场有方向,但很多方向位置都比较高,只适合做持仓不适合追买,所以有持仓的只、要不是最近追买的高股息方向的,基本上问题都不大持续持仓就好了。

这里的走势和19年是非常像的,刚开始上涨的都是预亏预减的垃圾股,当这一波走完后,就是真正的价值股表现的时候了。

目前上涨的也都是一些以中证2000为代表的小盘股,所以这里也不用想太多,这里就是这些小盘股超跌之后的逼空修复,有持有的继续持有就好,没有的那就再等一等,等这一波炒完真正的主线出来后,再下手也不迟,可能这些品种的上涨才是真正具有超额收益的选择。

至于方向无非就四个方向:

第一个,以央企改革为背景的中字头;

第二个,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概念炒作;

第三个,由惨到极致而反转的教育;

第四个,以旧换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产品、数字物流

当然这些肯定都不是建立在追高的基础上的,而是回调低吸,另外本文提到的也都是这个思路。

07

价值盐选~猫毛

存款缺口视角下的银行间流动性回顾与展望!

2023年银行间流动性回顾:全年呈“N”型走势,8-10月流动性为何超季节性收紧?

从传统超储视角看,2023年8月以来政府债发行明显提速,是资金面超季节性收紧的主要原因。8-12月政府债发行量显著高于过往同期水平,特别是10月单月,这带来了当月财政存款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10月又是财政收入大月,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间流动性的收紧。

从银行资负缺口视角看,是存款缺口加深带来的资金面波动。

用存、贷款月度增量贡献度之差来表征存款缺口(负值即表示出现存款缺口),从存款缺口情况看,下半年银行间流动性有天然的“脆弱性”,因此主动负债的倾向性通常抬升,其中大行下半年吸存节奏与其他银行有所错位,Q4存款缺口较为显著。

2023年7-10月,尽管贷款表现偏弱,但银行存款缺口持续存在,8月开始政府债接替放量,银行债券投资增速陡峭回升,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负债端压力,其中国有行更为明显,这种不对称的负债压力,加大了银行间流动性传导的摩擦,加剧了资金面压力。国有行负债压力加剧,反映在其融资行为上,23Q3-Q4国有行同业存单发行量超3.6万亿元,较历年同期水平高出1倍以上(2020年除外)。

2024年银行间流动性展望:上半年流动性压力或有限,下半年或边际收敛。

货币政策方面,贷款降息的环境在得到边际改善。**平滑叠加央行流动性释放,有望助力24H1资金面平稳,关注国债前置发行可能带来的扰动。24Q1**投放节奏有望更为缓和,叠加央行降准释放流动性、财政资金进入支出区间、PSL落地,有望共同呵护资金面保持平稳。

**、财政共同作用下,下半年资金面或边际收敛。我们测算24H2新增**有望同比多增超1万亿元,则**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冲击会明显强于去年同期;各地政策行关于“三大工程”拟投资额度渐次落地,预计商业银行配套贷款或更多体现在下半年;不排除年内落地超长特别国债的可能性,预计下半年可能性更高,规模或也在万亿级别。

2024年同业存单市场展望:仍有一定供给压力,国有行占比有望进一步抬升。

1月同业存单(NCD)净融资额显著高于历史同期水平,背后是不弱的**开门红与存款同比少增大幅加深的组合。

展望全年,NCD净融资额或不低。从备案额度看,2024年有望高于2023年,其中部分国有行增幅较为明显;今年的货币**环境或强于预期,叠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银行资产投放压力或并不会明显减轻;多次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后,或对居民储蓄意愿产生一定影响,进而推动存款逐渐向广义基金、消费等领域转移,加剧银行的存款缺口,对主动负债的依赖度也会有所抬升。

此外,考虑到下半年银行间流动性或边际收敛,NCD供给压力或也边际走强。

以上是各位大v在格隆汇社区的精彩发言,想看更多港美A优质社区讨论,请下载格隆汇APP,欢迎加入格隆汇社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